彌勒佛銅塑像

彌勒佛,叫彌勒尊佛,也有另一種稱呼未來佛 始自梵文,新稱彌帝隸。菩薩之姓也。譯曰慈氏。名阿逸多,譯曰無能勝。窺基在《阿彌陀經(jīng)疏》中解釋說:或言彌勒,此言慈氏。由彼多修慈心,多入慈定,故言慈氏,修慈最勝,名無能勝。或言阿逸多為姓,彌勒為名。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,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(shí)代人。后來隨釋迦出家,成為佛弟子,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,為一生補(bǔ)處菩薩,生于兜率天內(nèi)院。初過去之彌勒,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,故稱為慈氏。
大肚彌勒佛像又稱大肚彌來佛。我國佛教寺院中的一尊佛,通常將他尊俸在寺廟的前面,一進(jìn)山門的地方。由于大肚彌勒佛慈顏善目,笑口常開,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佛教寬宏大量,慈悲為懷的宗旨。因此深受大眾喜愛。男女老少都在見到他時(shí),激發(fā)出輕松愉快的心情。在部分寺院都有這樣的對聯(lián)與彌勒佛相伴:大度能容,容天下難容之事;笑口常開,笑世間可笑之人。 寓教于樂,啟迪人們的心靈。為佛法莊嚴(yán)的寺廟帶來愉悅的氣息。
大肚彌勒佛寓神奇于平淡,示美好于丑拙,顯莊嚴(yán)于詼諧,現(xiàn)慈悲于揶喻,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、和善、智慧、幽默、快樂的精神,也蘊(yùn)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,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,也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表。彌勒佛以其慈眉善目、樂樂呵呵,給人們帶來了無數(shù)的歡樂,其姓彌勒,在古天竺語中是慈和、慈祥之意;其名阿逸多,是無人能勝、無往而不勝的意思。佛如其名,據(jù)說此尊最著名的功法便是“慈心三昧”。他在人間播道時(shí),總是笑嘻嘻的,令眾人生好感。彌勒佛也是佛教中的“未來佛”。